目前分類:身心學Somatics (4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
每次總會遇到學員來反應身體各種病痛。這對我來說,有兩種啟發。

一是幫助我了解他們的困境,並且隨之探索那個部位附近組織、肌肉的關係與覺察,以及相關的練習。

二是讓我更認識到病痛傷害是各種變化萬千的相。我從一開始苦惱不知如何幫助,甚至常覺得自己對疾病懂得太少而自覺學得不夠,到近期走向整體的看見與引導。

喬馨身體空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不由得又想寫一篇文章。

有個練習是這樣的,兩個人一組玩著帶有肌膜性質的軟球,唯一的規則就是球不能掉下來。很像是小時候玩過的遊戲。也像一個學員當下分享說的即興舞蹈。只是,這個舞蹈裡面有個媒介--球。說起這個練習,很好玩的是可以看到很多事情。為了保持肌膜球不掉下來,我們幾乎是要全身參與在其中,不可能站得直挺挺的,而是要稍微扭轉一下自己的身體,慢慢的,會發現自己的身體產生了螺旋式的動作。接著,再仔細留心一點,可以感受到對方的身體重量,如果,兩個人都沒有把重量交出去,很快的球就會飛走啦!如果只有一方交付重量,另一方卻沒有打算承受,球也會一閃而過。或是當一方決定慢慢給予重量時,對方卻急著帶去別的地方,那個交付的人肯定會說:我的話還沒說完呢!兩人的關係就會一直存在於表層的地方,而沒有真正心的交流。

在這個練習當中,也可以看見人的性格。而這樣的看見完全是透過身體的語言。例如,進行這樣的練習,總是要有人當leader,有人當傾聽者,或跟隨者。有的人很快的就當起主導的角色,任球到處跑,有人選擇跟隨"You jump, I jump." 不同的習慣對應模式立即展現。然而模式沒有好壞,只是,我們是否有覺知到它,並且,有能力跳脫性格模式,變換位置。就像是雙人舞步中,或是情侶關係中,來回往返,不斷翻新模式的對應,展現創意與生命力。

喬馨身體空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我從小到大一直受傷,不管生理、心理各種層面都是如此。不過因為都活下來了,常常覺得自己又像是九命怪貓,或者遇挫愈勇的類型。受的傷害愈大,再度站起來之後,往往都有一番嶄新的體悟。後來接觸身體的工作就是在不斷受傷的生活經驗中,被推進到此,一種不得不。在大學時期接觸舞蹈,似乎把受傷的生心理模式或特質強化,更頻繁了,也更無助了。總是在演出前排練時受傷,撐著上舞台好痛苦,卻又一直逞強著,覺得"沒有我不行"。一直到大學畢業、加入飛天舞蹈團,學習敦煌舞之後,受傷情形有過之而無不及。

 

重複的扭傷讓整個身心靈都疲憊到不行,甚至,影響了日常生活,總是在走路10分鐘後,就再也走不了,去了足部的專科診所,也說骨頭沒有問題,那麼,疼痛是來自於哪裡?於是,我進入到北體的舞蹈研究所,開始接觸身心學Somatics。在學習的過程中,不斷反思,發現原來受傷不只是生理的問題,隱含了心理以及生命的各種層面。足踝習慣性扭傷就像是一道人生的縮影,生命的具體化現,我在這個傷害中,看見了自己。生命居然以受傷的姿態來呈現自身?究竟我的生命經驗與我的身體有何關係?我寫了一篇論文"快樂腳:一位容易受傷的女人之生命敘說"。詮釋生命經驗,試圖尋找關係與意義。可參看:

喬馨身體空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在課堂中,經常會遇到學員憂心忡忡的表示:"動作記不太起來"、"我沒有感覺耶...什麼時候才會有感覺?"

 

關於前者的回答,只要課堂持續下去,往往學員會自然理解,"啊!記不起來不要記就好了"

喬馨身體空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